【華府評論】美國應制止中國對台灣脅迫◎王景弘。
2004-06-16

最近中國對台灣的統戰,轉向赤裸裸的脅迫,從原來不歡迎「綠色政客」的較小範圍,擴大到不歡迎「綠色資本家」,「綠色藝人」。不論如此手法,在中國領導班子是否有共識,這種演變是台灣所應該覺醒,也是美國所應該正視的問題。

用中國領導層內鬥,來解釋北京如此抵制「綠色」措施,似乎很方便,但卻輕易讓北京逃避責任,而忽視中國此舉對台灣的威脅,和北京無視美國警告,衝擊美國政策的事實。

中國蓄意挑戰美國

從美國與中國關係的層次來看,中國的新動作有蓄意挑戰美國的意味。在布希總統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布希表明美國反對中國或台灣片面改變現狀,同時他更明確告訴溫家寶,美國反對中國使用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現狀。

美國如此態度,見諸台灣關係法,而布希所稱反對以脅迫手法改變現狀,也是台灣關係法的措詞。這一部份是警告中國不但不能以武力威脅,迫台灣接受其「統一」,改變現狀,而且不能以經濟封鎖、抵制的方式,迫台灣接受中國併吞。

現在中國突然對綠色「台商」,綠色藝人開刀,實際上也有試探美國作為,讓布希的警告成空言的作用。針對中國如此行為,美國不能坐視,而應有所行動,因為中國的作法,在幾個層面都違反美國利益和美國的價值:

第一,中國企圖用政治干預經濟,不但違背自由經濟法則,而且危害商人的言論、思想、政治自由等基本人權。這也表示中國的改革與開放並沒有誠意,還不是一個自由經濟體系。

第二,中國藉經濟手段打壓立場與它不同台商,企圖逼台商為它所用,並利用立場與它相同台商壓迫台灣政府接受中國逼降的條件,正是企圖以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

美不該有雙重標準

第三,美國認為台灣與中國的互動、交流,有助穩定台海情勢,現在中國以政治考量限制台商投資經營,與美國利益相背。

美國政府既有反對中國或台灣片面改變現狀的立場,並對陳水扁政府就主權國家正常的民主與憲政改革措施指指點點,它不能以雙重標準看待中國,無視於中國在國際社會打壓台灣,和以經濟脅迫手段要片面強迫台灣改變現狀的行為。

對中國打壓綠色台商與藝人,美國政府應向北京表示關切,並警告此舉無益於台海關係的穩定。如果中國仍繼續以改變台灣現狀為目的,打壓與其立場不合的台商,美國政府應避免再提所謂「不支持台獨」的保証,積極進行台灣與美國的自由貿易條約的磋商,並協助台灣參加國際組織。

美國不應接受中國一面以武力威脅台灣,一面以政治、經濟手段要把台灣併為己有的策略,卻又限制台灣尋求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改革與國際空間。

中國的經濟抵制手段,不合美國利益,也不合它自己的利益。如果美國沒有積極作為,真正能迫中國當局三思的還是台商自己。客觀的形勢是中國以選擇性打擊台商,以逼其他台商就範。如此所謂殺雞儆猴之策,前提在猴子都怕死、不團結,受如此威脅便附和中國立場,或不再有政治主張。如果台商能覺醒,能團結,心中有國家安全利益,那中國的政治打壓正是一個契機。

台商應覺醒及團結

在威權體制轉型到民主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的形成扮演重要角色,也可以說經濟自由會導致政治自由。台灣商人替台灣創造了民主與自由,到中國投資生產,如果不能促成中國的民主化與自由化,豈有槍口對內,要逼台灣淪為專制獨裁一省的道理?

嚴格來說,中國並沒有壓制台商的本錢。中國改革造成地區發展失衡,沿海與內陸所得、生活差距過大。以中國人口之眾,不可能靠出口來滿足其發展的需要,但農村凋敝使大量農民湧向城市尋求就業,如果無法達到百分之七以上經濟成長率,失業人口將形成社會、政治動盪,就此而言,中國絕不敢逼台商出走。

但是,台商卻已經有逃出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理由。不願被當政治工具者應覺醒,不願在沒有穩定法制社會營運者也應覺醒。台商如果還是想靠廉價勞工、逃漏稅、走後門、特權經營這些方式賺錢,那時機可能已經過去。中國勞工受過度剝削,現在工資已不斷提高,優勢不再,而台商原來逃漏稅、特權經營的非法行為,落在人家手◆,何時會遭清算難以逆料。

如此環境應該是台商分散風險的時候,他們可以選擇到勞工價格相近,或更低的東南亞,也可以選擇回台灣投資,提升產業。如果他們還是選擇在中國冒險,接受中國使喚,以對台灣施壓換取中國特權經營,他們的行為將無法為台灣人民所原諒,出了問題也難望台灣人民同情。

.....2004-06-16【台灣日報】

   

 
   

吳釗燮讚阿妹最美親善大使,港報指封殺阿妹杭州民間自發行...  2004-06-16
林百里籲儘速直航、三通,應建立大中華經濟圈避免台灣企業...  2004-06-16
宜蘭、新竹及馬祖大陸人民處理中心人滿為患,陸委會盼中國...  2004-06-16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