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宋會」的共識與無共識◎王景弘。
2005-02-26

陳水扁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會談,達成十點共識,各黨各派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反應,有的額手稱慶,有的失望,有的把它淡化,認為不過爾爾,何必勞師動眾。其實這些反應都過分誇張,過分情緒,沒有把十條共識的文字,與扁、宋會後各自表態的無共識,及會談的可能作用一併考量。

會後各自表態沒共識

扁、宋會的結果,有「共同結論」部分,白紙黑字寫成十條,沒有共識者在會後各自表態,這兩部分都應算在會談的紀錄,如此處理,一般注意力在看「共識」,而不特別注意各自表述的分歧。美國故總統雷根與中國的「八一七公報」便採此模式,公報內容用不明確的文字,公報外的單方面聲明再提自己堅持的立場。

因為各黨的支持者,把焦點放在「中華民國」這個字眼上,並據此來解釋所謂「統、獨」國家定位,台聯及一般民進黨支持者對阿扁重申「四不一沒有」,和「中華民國主權現狀」感到不耐,而親民黨則以「國家」定位為「中華民國」而認為取得勝利。這種立論都太看單項文字的表面,而不看前後文字的連貫。

扁、宋十條共同結論,最明確、對台灣人民最重要的一項是認定台灣主權歸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任何台海現況的改變,必須獲得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同意」,這是原則問題,也是宋表態他不能、也不會「出賣台灣」。

主權歸台灣人最重要

台海現況的基本定義在雙方不相隸屬,扁、宋依中華民國憲法把國家定位為「兩岸目前在事實和法理上的現況,此一中華民國主權現況,必須受到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承認和尊重。」這句話帶些可以有不同解釋的模糊,但是從上下文及法理觀點看,中華民國「主權現況」不可能包括中國大陸與外蒙古。

台灣或中華民國,要在法理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只有兩個途徑,第一個就是制定新憲法、改國號,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以此手段可以最明確、最直接完成建國工作。但且不論國際條件的限制,以台灣內部政治生態,反對者只要掌握四分之一席次,便可否絕如此制憲,而依現行公投法,直接由選民投票制憲,都不一定能達到法定通過標準。

第二個途徑較間接、不明確、需要時間逐漸確定,那就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化。如此「台灣化」的意義,不是說台灣人主政,而是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其領土、人口、主權只限於台灣現有地區,「中華民國」是台灣現行的「國號」。如果中華民國的國家要素不限於「現況」,依國際法定義,它便不是一個主權國家。 界定中華民國台灣化

從扁、宋共同結論的上下文看,他們界定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化」的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歸中華民國國民全體所有,而中華民國的國民限於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二千三百萬人,這些公民對「台海現況」任何改變具有決定權。而中華民國憲法並未明定領土,「台海現況」的領土當然不包括中國大陸。

台灣沒必要爭論一中

不但如此,共同結論第七條用了「台灣必須要有足夠的國防力量」,「未來國家安全」,「我國國防戰備」等詞,也就說明「台灣」是一個「國家」,否則那來「國防」力量,「國家」安全?「中華民國」的名稱是用了,但「台灣」是主權國家的陳述,則散置在不同條文。這也就是說在不採取第一個途徑建立新國家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台灣化」是事實,也是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

陳總統「重申」「四不一沒有」,和「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應為遵守憲法、維持現況、共創和平」,當為支持者所不悅,並被親民黨解釋為「憲法一中」。但憲法並沒有什麼「一中」,「現況」也不是「一中」,台灣並沒有必要去爭論「一中」或「幾中」,只要堅持自己是一個主權國家。如果把五十年現狀,和一再由台灣民意代表修改的「中華民國憲法」硬稱為「一中」,那是自欺欺人的笑話。

國號改變非總統權限

親民黨的支持者慶幸宋楚瑜替他們「保住」中華民國的「國號」,但對陳水扁而言,「在沒有改變前」需要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而憲法所用的「國號」即中華民國,這並不是什麼「讓步」,只是照章行事。憲法、國號的改變並不是總統的權限,更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

宋楚瑜強調親民黨與他個人的基本立場,「中華民國是唯一選項,絕不接受台獨選項」,這是宋對自己支持者的交代,不論「中華民國」和所謂「台獨選項」如何定義,先且不管,這話不說明,他的特定選民間會出異議,因為共同結論的第六條提到「在兩岸善意的基礎上,不排除兩岸之間未來發展任何關係模式的可能。」

對立轉向合作新契機

扁、宋會及其聲明是否能如阿扁所願,改變朝野在立院對抗之僵局,仍待事實檢驗,但此項進展可能是朝野從對抗轉向某種程度合作的契機,因為扁、宋會的結論即使沒有新義,至少有兩種功用:第一,它把對抗的氣氛改變成「為國家,為人民」,雙方願存異求同,理性合作的氣氛。合作的新氣氛對立法院議事推展有其必要。

第二,會談及結論可以作為宋楚瑜從對抗轉向合作的政治掩護。宋楚瑜可以對一些含糊或理所當然的措詞,解釋為他堅持立場得來的成果,如把聲明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堅持中華民國國號等當作勝利,藉以減低他改變親民黨對軍購案及憲改立場對支持者的衝擊。

如果這場政治秀達到轉變對抗為合作的目的,台灣民主政治運作上可說是邁進一大步,但如果對抗依舊,陳水扁將面臨採取更強硬對抗措施,或失去更多基本支持者的困難選擇。 .....2005-02-26【台灣日報】

   

 
   

《扁宋會效應》連戰將發表國共和解聲明,尋求兩岸和解訊息...  2005-02-26
柯建銘:優先與親民黨建立平台。...  2005-02-26
扁:硬碰硬恐兩敗俱傷,尊重彼此的不同反而可創雙贏。...  2005-02-26
刺激光譜兩極扁宋挑戰大◎郭碧純。...  2005-02-26
國台辦暫不評論「扁宋會」。...  2005-02-26
橘營支持者認宋楚瑜被總統利用背離泛藍選民,綠營批扁姿態...  2005-02-26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