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矮黑人到原住民/謝世忠

秀蓮副總統近來提到矮黑人為台灣原始居民之說,引起廣泛的討論。言論發表之日,剛好遇上大水災痛苦難熬時,總總湊合,沒有人有論理之暇,諸多責難因此一起撲向副總統。事實上,能講出台灣曾有矮黑人居住一語,即代表當事人的好學與具長遠史觀的修養。災難來了,大家共苦同悲,無一不思積極解決土地存續問題之道。不可能有人會在此時落井下石,身為副總統自然更不會失去立場。無論如何,副總統關及台灣地方人種或族群歷史的科學知識,不應被無端抨擊,不過,若隨此而來懷疑今日南島系「原住民」之稱,尤其是「原」字是否合宜,則也大可不必。「矮黑人」是科學的探索,「原住民」則是今日世界對各土地現存最早住民族群的敬稱,它具有人際間有效相處的社會意涵。

環赤道一帶各地,包括非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分佈有一膚色深黑、身材短小的人種。由於早期對這群人的「發現者」和「界定者」多為西歐殖民探險家,與己身「高大白膚」相較,對方「短小黑膚」的特徵就被突顯報導,連帶而來者就是如「又黑又無人性」、「黑小孩不可教也」、「嗜食猿猴」及「夜間好出怪聲」等諸多刻板印象的描述。馬來西亞半島的「黑種」原住民為OrangAsli。該族只剩不足十萬人,一般多名之為Semang人。Semang一稱,馬來語意指「終身債欠永為奴」。英國殖民期,半島上包括南島系的馬來人、華人、北印度人、阿拉伯人及OrangAsli原住民均為被殖民者,大家同難。英國人走後,受其訓練接班的主體馬來人上層階級轉行內部殖民主義,惟華人人口眾多,抗衡有力,而北印度和阿裔居民與馬來人同信伊斯蘭,也免於壓迫。唯獨OrangAsli直接受害至今,他們總是被指控為國家發展的障礙、非伊斯蘭異端及環境破壞者等。簡單來說,現今馬來西亞統治者為南島系馬來人,但他們不是政經教文資源被國家支配的典型第四世界「原住民」(indigenouspeople)。在該國,原住民指的是俗稱「矮黑人」,長久以來被稱為奴人Semang,而自我族名為OrangAsli的群體。

馬來西亞的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原住民」的定義一方面科學另方面又不附科學。OrangAsli比Malay早居半島上,這是科學報告結果。但卻無人能確定他們是真正最早的。換句話說,當地史前遺址的主人是否為OrangAsli仍是個謎。所以,稱OrangAsli為「原住民」,應是現生人群時序早晚比觀下的考量。事實上,人類始祖四百萬年前自非洲起源,接著四處遷徙,上古漂遠,要找到任一土地上所謂的第一人群,以目前的科研技術,恐怕並不可為。

台灣呢?台灣也在環赤道周邊,到底有沒有居住過「矮黑人」?呂副總統從她的閱讀經驗中說「有」,而不少原住民族群的傳說中也說「有」(雖不一定強調「黑」,但一定說他們是「矮小的」)。

全國知名的賽夏族矮靈(或矮人)祭,每兩年一次,每十年又舉行一大祭。對賽夏人而言,矮人族雖被滅,惟其靈力甚強,賽夏因此必須定期祭之慰撫之。泰雅族傳說中的矮人擅於烹飪,然卻因無肛,所以只能聞香飽肚。布農族記憶中有名為「伊古倫」的矮黑人,長有尾巴住在地洞裡,後因故自己將洞堵住,自此無人再見到之。魯凱族好茶部落傳說有一名為Tharikaegele的矮小族群,曾協助該部落建立社區並支援糧食。不過,後來矮人群卻神秘消失了。魯凱作家奧威尼•卡露斯曾撰文記述好茶人瑞具矮胖身材名為勒格勒格的故事。他就直接假設老人家所屬家族或有可能即為傳說中之矮人群的後裔。排灣族的說法類似魯凱,亦即矮人族與排灣社會互動良好,惟該族後為山林內之怪異生物所滅食。另外,筆者在日月潭德化社邵族地區田野訪談時,也不止一次聽到該族頭目及長老提及矮人曾住在大潭山邊底洞,擅於游水捉魚情事。總之,原住民各族普遍存有矮人傳說,而事實上過去已有部分學者作家媒體進行過台灣矮黑人研究(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凌純聲)、報導(如二○○二年時報旅遊探訪行程)或以小說體發表文章(如過去《自立晚報》的王家祥),足見它在國內並不是一最新的話題。

「學術研究」是當代人類所發明出的一項奇特生活場域。投入該場域者是所謂專業學者,但他們窮究畢生,往往仍得不出肯定答案。以下是幾個典型例子。台灣史前文化人是否為今南島系原住民祖先?目前的回答是,只有極少部分可以確定,但大多數則是「尚不清楚」或「可能,但仍待研究」。又,台灣原住民何時開始住在台灣?文化人類學、遺傳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分別有意見相左的答案,但均是在「大約」或「推測」中結論之。再者,矮黑人是否曾存在於台灣?答覆亦是「或許」或「傳說中」。

「傳說中」指的就是前舉各族傳說的景況。傳說是知識訊息,也多半是美麗的故事,但對學術研究來說,卻只是一充分的條件。要證明矮黑人是否存在過台灣,即使存有諸多傳說或現行儀式(如賽夏矮靈祭)加上周遭各國如中、菲、馬均有當地分佈的歷史記錄或現生群體以為佐證,都嫌不甚足夠,因為缺乏必要條件。必要條件是什麼?它可能是發現矮人族的部落遺址,可能從語言上確定今南島系群體有矮人語彙採借或影響,或生物人類學的基因證據等。比較遺憾的是,這些必要條件迄今仍多缺如。至於學者們有否繼續再努力?我的看法是「並沒有」。主要原因是相關學科的主流研究取向已然脫離「探索矮黑人」一事甚遠,在中研院、在台大,可能都找不到專研此一議題的專家。所以副總統的類科學知識若欲待進一步證實,恐怕仍需很久時日,而原住民留下的矮人浪漫唯美或高超能力說法則引人想像,也豐富了台灣的人文色彩。比起也是南島系的馬來人正在內部殖民該國「矮黑人」(OrangAsli),台灣顯然更富人味。至少,一個想像中存在的「歷史人種」是如此智慧生動,而傳說中我們的原住民與其相處時,也多以敬重他族為發展過程的最高價值。今天,原住民遇到的是漢人群體,前者始終一秉傳統敬重後者(包括後者的各種言論意見),而後者自當也從中習得謙卑與敬人。台灣就是這樣走出來的。矮黑人、南島人及漢人,隨時間飛跑,在不同時空中,都可能成為真實或傳說。不必去計較「原住」或「原始」,今天社會生活中各個認同(如認同自己為原住民、平埔族、台灣人、客家人或其他等等)間的互諒,已成一普遍的價值,它或比唯理性的科學語彙思量來得重要些。

.....2004-07-28【台灣日報】

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 傳真:(02)23516799 |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