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行動】學習世界第一的芬蘭義務教育制度(系列之三十四)◎王健。
2004-12-29

前期談到日本社會因泡沫經濟造成的「NEET」自在族和日益膨脹的「FREETER」老闆族問題,不料在12月21日晚間新聞看到一則:典型的台灣「NEET族」名叫「彈頭」,他在電視攝影機前不停揮舞著手中的交通指揮用的螢光棒,手舞足蹈地大跳新潮的舞步,以引起開車人的注意,順便瀏覽腳邊放置的POP看板,顯然他是在「打工」,目的是為生存。據記者好奇地找到他問究竟,原來他是和老爸吵架後,心生鬱悶,隨即離家出走,有時露宿街頭、睡公園,三餐不繼,只好打雜工或零工為生,所以收入也不穩定,租來一間臨時的小房子只有兩坪大,房中家徒四壁,卻也不喪其志,對著記者說:「我要證明雖然我沒唸完書,但依舊要成功給老爸看。」說完還露出得意的臉色,長得眉清目秀的他,還殘留著一絲染過頭髮的痕跡,「彈頭」雖離家已經兩年了,他的老爸一直惦記著這個倔強的兒子,記者知道了這個實情後,即刻把「彈頭」在仁愛路上努力「工作」的身影,帶回到他的老家給父親觀賞,而老爸頭一句話就是:「我希望他回來好好去唸書」,充分顯示了為人父之愛,也表現出對其兒子的期待,隨後父子在事隔兩年後,由於記者追蹤不捨下,終於在仁愛路上含淚相逢,喜事收場。

台灣教育存著競爭意識

台灣的教育制度普遍存著「競爭意識」,諸如學子們要比名校、比升學率、比氣勢、比規模,更可怕的還有比「階級」,而使學生們自出生後,自三、四歲開始接受沒完沒了的「罐頭」式教育,教育機構、教師、家長及社會輿論錯綜交織著,緊繃的網柵,緊緊扣住了年少孩子們無邪無礙的童真與生趣,僵化的教條、偏差的價值認定及「偏食」的教育「養分」,加上長期欠缺「前瞻」、「創意」與「教養」的教育制度,成了社會偏差現象的幫兇。只問「學歷」不問「心力」的結果,只見一大堆學有專精的人在「網路騙人」、「炸彈傷人」、「為情害命」,他們欠缺了做為一個構成社會核心最需要的「教養教育」,為了保險金可以殺妻弒子,謀財害命,為了追名逐利,可以仿冒,剽竊不顧國家榮辱;為了追名逐利,可以不擇手段,不顧國家安危,小小的一個台灣島幾十年來,除了讓世界知道島上的人非常勤勞,很會賺錢外,我們實在無法稱讚台灣在教育上,除升學率及代工技術外,感到少有顯著的成就,因為在我國人性化教育的實質作為裡,除了口號式的「五育並重」之外,似乎少了最起碼把「人」教育成「全人」教育制度。即以「做人」為基礎的義務教育,其偏向了「升學」與「功利」方向至為明顯。

我們常常歌頌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成功,所謂成功的背後,就是大人們做了一個「靶」,讓年輕人去射,看大家爭先恐後,但又怕射不中,只好不斷的把「靶」做大,讓大家來射以便射中,「靶」的「位置」、「方向」、「距離」都是由大人們在操作,學子們管你個子大小、力道足不足、志向有沒有,反正標準就是「博士」最好,「碩士」次之,「學士」尚可,「高職」不妙,「初中」就不好,「小學」最差,這個標準用了幾十年,也使這個教育體制也僵化了幾十年,等到比爾蓋茲、柯林頓、阿諾史瓦辛格、大江健三郎、皮爾卡登、朱木炎、陳詩欣、陳水扁及胡錦濤出現了,竟然和三、四十年前的人價值觀迥然不同。那一代的人是非要當博士不可,把不願打靶的人或中靶不中環的人「比」得垂頭喪氣,信心盡失,家長更覺得臉上無光,而搥胸頓足,死不甘心。

家長負債累累在所不惜

可憐的家長們,為了套此標準,大部分努力工作只為了孩子們能進名校就讀,升上大學,然後唸完碩士,再到國外唸博士,再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即使做牛做馬,負債累累,也在所不惜,念頭就是肯定如此才能了卻心願。這就是工商社會典型的「排行榜」思維,其架構和三千年前金字塔帝王式垂直階級分段的思考模式沒有任何差異。人是萬物之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人各有志的狀況下,教育制度應隨時俱進,正如趨勢大師奈思比(NAISBITTJOHN)所言,科技再發達,人類不能失去人的「本性」、「靈性」與「感性」,教育不但要教會理性的科技,也需要兼顧有愛的人性及有創意的靈性。如一顆足球一樣,由多元的「區塊」構成,相互連結,不分尊卑,而集成圓滿的「共同體」。讓縫鞋工、做泥工、做麵包、配電線、做雕刻、當司機、搞發明等等三百六十行,人們都可以其成就為傲,不受歧視,正如國際扶輪社的精神,只要有正當職業,即人人平等,總統和司機在人權地位上一樣同等份量,享有這種人權社會的觀念,需要藉教育來完成,否則我國錢再多,也得不到尊嚴。

芬蘭是一個北歐人口只有520萬的小國,立國以來以人權觀念培養下一代,在其國內遍佈國際網路,其密度為1000人中有139台,超過挪威的64.1台與日本的7.2台,在教育政策上,尊重個人不同的能力,教師以發覺學生不同性向與志趣,而因材施教為天職,OECD在各種學習到達度調查(PISA)中,在四個分野上,「解讀力」和「科學應用力」為世界第一,「數學應用力」為第二,「問題解決力」為第三,在四十一個參加國裡總分確得第一,至為難得。該國的教育是以平等受教為原則,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能力或經濟環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援,該國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只作區隔,不以考試方式訂出排名,譬如數學教學有些學生能力超強,則可以讓他們一路「玩」下去,志不在競爭,而是提供有繼續往前發展的機會,至於志不在此或學習效果不佳者,學校準備有專門「補強」的專用教室,或以同班同學及其他的老師教到跟得上全班水平為止,目的是以「學習到達度」為準則,而不是相互比較孰優孰劣,使其感受競爭壓力。同時學校也具共識要學生提出「我得意」與「不得意」的科目,讓每個人可依願尋找出自己的志趣所在,人人都可以有自己設定的「靶」,說不定立志想當木匠、藝術家、廚師、航空小姐等,學校的存在就在提供「以你為主」的基礎教育,沒有強勢力導,沒有摜壓,大家心甘情願,依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準備好處事的禮儀、工作態度、法律的界限及基本知識,學子們終能樂在其中,在「圓夢」的方向前進。

芬蘭授課時數世界最短

芬蘭的教育部長托拉、哈泰念發表對PISA該國能夠拿下世界第一的感想時說到:「我國的教育財源並非充裕,其經費預算規模在OECD的平均值相同,成果不是『財力』的問題,而是從1996年起,鼓勵教師在數學、自然科學及各類技術類科水平提升的獎勵辦法中發生了效果。」該國7∼14歲的孩童在OECD總標準授業時間,在41個參加國中,時數是最短,也令人驚嘆。 .....2004-12-29【台灣日報】

     

 
   

一清專案20年,火燒火燒島燒回大哥歸鄉路◎呂東熹。....  2004-12-29
【國際現場】以成熟態度看待台美爭議(下)◎賴怡忠。....  2004-12-29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