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詩評》春三月,詩的關聯/岩上
2005-04-21

三月是繁花盛開,詩意盎然的季節。古來詩人迎春賞花,邀友出遊即景賦詩,留下不少傳誦名篇。三月是激情的,也是詩興的月份。

二○○五高雄世界詩歌節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高雄港區系列活動,是三月份中詩情與海語的大主題曲和大合唱!詩歌節以「海陸合唱,詩心交融」為主軸,以「詩與海洋」為主題,邀請世界六大洲,十七個國家,國內六十一位,國外三十二位詩人參與盛會。

陳水扁總統於二十五日上午詩會開幕式時以貴賓致詞表示,歡迎世界各地的詩人,提供多元的詩觀、詩想和美學經驗,作為台灣詩學的借鏡,並朗頌詩人紀弦在一九四五年寫的詩「我的聲音和我的存在」。詩中詩句片段「我必須發出聲音∮因為只有我自己的聲音才能證明我的存在。……我的聲音證實我的存在∮故我不斷地發出聲音」。不論紀弦六十年前寫此詩的情況如何,這些詩句卻能表達台灣目前政治現況,這是詩不得不切入現實而產生的關聯。

台灣是個一再被政治、經濟殖民而失去歷史記憶的島嶼,失去記憶將從失去語言開始,如無語言如何發聲?失去政治與經濟能力的國民,是次等國民的悲哀,島民缺乏自覺自省,有必要藉由詩來自視自我,而詩也可以通過世界各國詩的愛好者,以愛與和平隱喻人間的真理。

一九九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瑞克•沃克特(DerekWalcott)來自加勒比海的聖露西亞島,是這次參加詩會較受矚目的詩人。他所面臨的文學處境和台灣作家所面臨的文學處境有許多的雷同之處,因為聖露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沃克特「浪子」詩第十三章第三節有如此的詩句:「你們微不足道的存在,你們安份守己的語法∮未嘗被記載的歷史,你們磊磊的河床上∮清澈斑瀾的漩渦」(奚密譯)。表現了語言被受制的困惑,他詩中充滿浪子漂泊與現實糾葛的意象,與台灣一些自認大詩人的詩作以去台灣現實經驗寫些天馬行空的詩作,大異其趣。

對於這次花團錦簇的詩歌盛會,《台灣日日詩》當然不會缺席。台灣日報副刊於三月二十四日登出《二○○五高雄世界詩歌節》專輯,「詩在南方的天空迴盪」。一次刊出四位外國詩人各一首詩作,由李魁賢翻譯。這次詩會徵稿是以「詩與海洋」為主題,有趣的是這四篇作品卻離題而各自表述,構成不同國度背景的詩味。茲略述如下:〈夏日城鎮〉作者,荷蘭•布宜絲(Annekeschouten-buys)。詩中以人為的汽車、機車、腳踏車等噪音與蟋蟀的鳴唱,對照現代文明與自然的合韻,有著即合即離的詩趣。韓國的金光林是台灣熟悉的外國詩友,經常來台參與詩會,他的〈半島之痛〉寫祖孫之間的有趣接觸,令人讀之莞爾,詩想取材非常特別。日本的有馬敲對台灣詩讀者也不陌生,有李魁賢編的《有馬敲詩集》中譯本在台發行。他的〈廣島的鴿子〉詩句中,前後有鴿子鳴叫的擬音,詩分兩節以廣島受戰爭的摧毀和鴿子鳴叫飛行象徵和平,製造強烈的對比,擬音有「苦」、「咕」、「枯」音韻意味。印度詩人朗嘉斯瓦彌(SrinivasaRangaswami)的〈在沙丘上〉,是一首情詩,面對沙丘鱗鱗線紋有著幻覺性的溫暖擁抱。台灣多山岳林原,這種沙丘的景場是少有的經驗。另一首李若鶯的〈三月,詩人相約在高雄〉是針對詩歌節而寫,以她在地高雄人,歡迎各國詩人來到南方港都的一種熱情召喚,企冀以詩如星宿的身份交會發光。的確,三月的港都,詩的光彩如愛河畔夜晚的燈火燦爛如花怒放!

三月二十六日台北舉行百萬人大遊行,表達台灣人民對中國通過反分裂法的不滿和憤怒。這一天仍在高雄參與詩歌節活動的國內外詩人有七十多名發動連署向中國嗆聲,寫下「以詩的玫瑰插上威脅台灣的槍口」聲明短文並譯成英、日文,展現詩人用文字爭取國際詩人對台灣的認同。同一天,蘇紹連的〈反分裂繩索〉是一首適合反應時事切入政治現實的作品。詩最好不要直接涉入政治,但詩不可能遠離生活現實,所以政治詩是不可能消失的。政治詩被垢病的主因在於它往往只現政治不見詩。蘇紹連這首詩是相當具有藝術美學的佳構,詩思雙軌進行,既要掙脫政治的繩索也要擺脫情愛的束縛,重疊了兩層的意象使詩產生睿智批判的張力。

李若鶯本月份有三首詩,前面已提過一首,另兩首也可列入政治性的詩。〈台南機場〉寫二次大戰歷史的背景,台灣島嶼被遺忘的傷痕;〈政治厭食症〉是現實版台灣政治實錄的感受。兩首詩都不算短,陳述的成份讓我們清楚事件的脈絡。政治厭食症給了自己一種減肥作用,是相當諷刺性的政治批評。

政治詩和情詩一樣要有激情,要有激奮的語言,難在於把那種激情放置於冷靜的批判的思維上。上述兩位都有這份功夫,只是技巧表現上,蘇採間接方式,李則直接賦述。

詩評議現實,也反映人生。生活中的點滴藉由觀照引發的意象產生詩的關聯,賦與新的意義,就是詩的表現。陳寧貴的〈人生纏〉把憂鬱的抽象心緒,賦與蒼繩形相的具體化成為詩的意象,再把那份纏著人生的情份轉移為枯葉末落,比起黑俠的〈試劍的人生〉在語言意象的營造上有創意。人生歷煉如試劍,立意不錯,但一首僅九行短詩竟用到四個現成的成語,則試劍的精神不夠新穎。向明譯的珍尼佛•黛麗爾的〈看雲〉,就是看人生。看雲的變幻就是看到了人生的變幻,看多了人生就會悟出哲理。江明樹的〈寄居蟹哲學〉是以寄居蟹的自擬來觀照萬物逆旅,而「更清楚人類愚昧的偽裝面目」也是一種人生的感悟。看鳥的飛行,也能悟出人生的方向,傅予的〈方向〉是一首平實的意與象轉換的作品。

(上) .....2005-04-21【台灣日報】

     

 
   

《非台北觀點》合作之愛/張月瑩 ....  2005-04-21
《台灣日日詩》一棵在晚春凋零的楓樹/王添源 ....  2005-04-21
溫和的背影/吳音寧 ....  2005-04-21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