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北觀點》寶貴的十分鐘/德費兒
2005-01-04

兒子終於哭了!我也只不過才說了他一點點的不是,他就淚\眼汪汪的,眼淚\直直掉落,像極了他娘小時候的愛哭。

「我其實很討厭你們大人,……爸爸媽媽也是一樣,每次說話不算話,……學校也很不公平,上課都是四十分鐘,下課才十分鐘,……我的腦袋還要裝多少東西呀!每天要唸那麼多東西,還要背三字經、座右銘,我的腦袋早就已經裝不下了,……反正唸了又會忘記,那為什麼還要唸呢?……」兒子一股腦兒的將所有學習上的不悅情緒爆發出來,連同其它許\多對生活上的不滿意也順便嘰哩咕嚕的全吐了出來。然後他的眼淚\大力且大粒的,頗為哀傷難過的,從眼眶掉下滑過紅紅的臉頰,再順著臉頰的弧度滑進嘴角。不知道此刻正悲傷哭泣的兒子,還有沒有心思像他娘小時候一樣,因悲傷難過而用力哭泣的同時,也因為嚐到眼淚\的滋味像海水一樣,竟然是鹹的,而吃驚好奇的稍稍止住了嗚咽,因為難過的情緒被眼淚\的滋味給吸引走了。

進小學之後,兒子對自己為什麼不能每天留在家裡,為什麼每天都要去上學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才唸小三的兒子已經開始不喜歡上學了。我也因為兒子對上學的情緒特多,而開始深思反省「孩子為什麼要去上學」這件事。直到我看了大江建三郎的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我才找到說服自己的觀點,因為「不管是國語也好,理科或算數、體操或是音樂也罷,這些語言都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其他人聯繫。……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但是,我該如何讓一個八歲的孩子知道且相信呢?孩子無法想像長大之後的自己會怎麼樣,但是他會留著眼淚\肯定地說,「真希望自己趕快長大!」

我曾為了孩子入小學這件事而跟著重回職場到國小代了兩年課。但是也因為孩子已經入小學而決定再回到家裡。這中間的轉折與決定並不是單純的只有一個因素,而是很複雜的體認到族群文化的價值在大環境主流價值的競爭下依然必須存在的意義。我們期待自己,要為孩子們營造一個不同於學校價值的另一種學習空間與氣氛。帶著孩子在家自學也是思考過的,但是自己有足夠的愛與能力去做到我理想中希望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嗎?於是,我也是混著,混著不去清楚面對,混著看重自己的事情比孩子的事情更重要,混著相信我以前也是這樣唸出來的為什麼孩子不可以也是這樣過來呢?但是……,我仍然有許\多但是。

住在台北市區的親人總是會替我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知道他們擔心的前提是鄉下比不上市區,所以他們擔心孩子留在鄉下的教育問題。但是我卻清楚知道我擔心的並不是這些。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比較之下的結果,然而進行比較的基準又在那兒?以及為什麼一定要比較呢?有用為什麼就比較好?無用難道就真的不好嗎?城鄉確實是有差距,但是這就跟台灣與美國確實是有差距是一樣的。我們似乎不該蠻橫粗糙的只是用有利與不利、進步與落後等等完全二分法的方式看待居住在城市裡的孩子與居住在鄉下的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住在鄉下,讓我覺得困難的是該如何讓八歲的孩子明白閱\讀的重要更甚於電腦?該如何協助八歲的孩子去懂得分辨選擇與承擔負責?該如何讓八歲的孩子知道得不得的到獎勵與優點並不代表你就是好或不夠好?我更該如何讓肩負教育之責的校長與老師們知道,一個可以在海邊靜靜的把許\多石頭從這邊搬到那邊,然後將一根根大木頭從這邊想辦法移到那一邊的孩子,雖然他不會背三字經,雖然他學數學的比較慢,功\課也老是拖拖拉拉地寫不出來,他還是應該被耐心對待而不是處處被否定。

跟兒子談呀談的談了好多,談到最後,他笑了。「真的有這麼痛苦嗎?」我笑著問,兒子搖搖頭說,「所以下課十分鐘很寶貴!」他似乎釋懷了。但是矛盾仍然存在。我一方面肯定無用與自然,另一方面卻在強調往前移動的重要,……先下課十分鐘吧!.....2005-01-04【台灣日報】

     

 
   

第六屆《中縣文學獎》散文類得獎作品\牆\李儀婷 ....  2005-01-04
《台灣日日詩》手語\郭宗華 ....  2005-01-04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