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精彩預告
2004-02-11

影中拋出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喜馬拉雅山被人類發現之前,世界上最高峰是那一座?答案是喜馬拉雅山。

博君會心一笑後,其實這問題背後存有較深沈的問題。它反映出客觀事實與知識「事實」的不同。上問的答案是客觀事實,引人落入思考陷阱的是知識「事實」,知識「事實」隨時空、依不同文化、不同社群等等而絮亂非常沒有標準。

筆者小時候看過一本頭腦體操的小書,即所謂益智問答的集錦。其中一道題目如下。有條繞緊地球赤道一周的繩子(少說也有幾萬公里長!)今將這條繩子加長十公尺,雖然加長的部份微不足道,但至少可以平均鬆離赤道一些些空隙吧。請問下列哪些生物可由繩下走過而不會碰到該繩?一、細菌,二、蟑螂,三、老鼠,四、貓,五、人?

請不要想歪,不要想到剪斷或拉開繩子之類的,此問題很正經,只是問你加長十公尺的繩子,其所增加的半徑是多少。我問課堂上大學生,幾乎沒人答對。事實上該如此思考:圓周(赤道)=2πr(r=地球半徑),這條繩子的長度就是2πr,今加長十公尺,也就2πr+10公尺,於是增加的半徑就是

2πr+10公尺-r=10公尺≒1.592公尺。

——————————

2ππ

矮些的人都可通過。

這道問題的陷阱就是常識感官世界,之與理性、演算世界的落差。台灣的學生(尤其非理工科系者)通常避開理性運算,只憑藉常識經驗或直覺思考,於是想到赤道那麼長,加十公尺大概沒啥作用,充其量只有細菌鑽得過。更嚴重的是,台灣的教育從小猜到大,想不出來就亂猜,學校畢業後,幾乎就關閉了理性思維,而進入全面反智的社會矣。

女兒從網路上抓個「問題」問我:有三個人各出十塊錢,買個原來標價三十元的物品,恰巧那天打折成二十五元,而該三人不知情。店員心想,找五元如何分給三個人,於是店員偷了兩塊錢,退給每個人一塊錢。問題來了,「每人退一塊錢,所以每人出了九塊錢,三人共出二十七元,加上被店員偷的兩塊錢,合計二十九元,原來有三十元,請問少了一塊錢誰拿走?」

這是故意讓你搞糊塗的「問題」,因為「問題」並不存在或是錯誤的,是蓄意製造出來的假問題。你可以回答:「三個人合計出了三十元,減掉五塊錢的折扣是二十五元,二十五元加上退回的三塊錢,再加上店員A掉的兩塊錢,還是完整的三十塊錢」,或說:「這是題目故意誤導,事實上這三個人合計只出了二十七元,不是三十元。東西價格二十五元,加上店員A走二元,故是二十七元」。

老掉牙的無聊「問題」,阿三問老闆東西A是多少錢,老闆答三十元;問東西B,答二十五元。阿三拿了A,說:「我不要A,可不可以換B,再找我五塊錢?」,老闆說:「A和B都是我的啊!」,阿三答:「B是A換來的,而且,我又沒拿你的A。」

整個台灣社會到處充斥這些無聊的、根本沒問題的「問題」。政治上的猴戲就是如此,政客們位居食物塔最頂端,表面上「為國為民」,忙得不可開交,而佔盡一切便宜,卻擁有至高權力,大玩資源分配的遊戲。

哲學家羅素喜歡玩數學遊戲,他質疑:阿拉伯數字中,偶數的數目是所有數字的一半,對;但是,任何一個數字都存有一個它的雙倍數,對,所以偶數的數目等於所有數字的數目,所以一半等於全部!

這是無窮大數字的弔詭。

「所有台灣人都是騙子!」一個台灣人如是說。若此話為真,則講這話的台灣人騙人,因此,此話為弔詭。

恆春半島的「半島」意即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所以四分之三等於二分之一,此之謂莫名其妙,非關弔詭。

歷史上存有繁多聰慧、機智的故事,神學家、哲學家證明神的存在就有多個例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有幕場景,猶太人集中營內,有天德軍發現少了一隻雞,於是將全體猶太人集合於廣場,提問「誰偷了那隻雞」,沒人敢回答,德軍遂一個個逼問。針對第一位猶太人逼問三聲不答之後,「碰!」的一聲槍斃了第一人。進逼第二人,逼問三聲未答,就在叩下扳機的剎那前,一男孩大叫:「我知道!」德軍轉問男孩「是誰?」男孩說:「是他!」指著剛被槍殺而倒斃者。德軍搖搖頭,終止了這場風波。

猶太男孩以機智黠慧化解了危機。這叫死無對證,硬栽,卻無從反駁。

一個舉世聞名的荷葉問題。池塘中有一片荷葉,第二天變二片荷葉,第三天變四片,如此類推,在第三十天之際恰好長滿整個池塘,請問,長到整個池塘一半面積是第幾天?

答案是第二十九天,你只消倒過來想就解決,而不必以二的倍數去運算,否則必須算到五億三千多萬片為第三十天。此例是警訊,可比擬為近似生態與環境的問題;不要以為台灣森林面積還剩一半,所以可以繼續開發。

台灣森林運動有個笑話。伐木派數十年來奉行一套假科學,他們的邏輯說:「台灣檜木林下欠缺小苗,無法天然更新,將來老樹死了,檜木林就會滅絕。因此,為了搶救檜木林,我們必須砍檜木,小苗才能更新,檜木林才可續存,所以,伐木就是保育。」筆者反問:「台灣檜木林存在大約超過百萬年,百萬年來都沒人砍伐,為何檜木沒滅絕?難不成是台灣獮猴在伐檜,因而檜木苗才會更新?或是說百萬年來,檜木恰好在現今要滅絕?」

筆者的研究提出檜木天然更新的模式,證明檜木可更新。千禧年之後,伐木派的言論更改為:「檜木林可以天然更新,因此可以砍伐。」為了砍樹,什麼謊言、假話都掰得出!

喜馬拉雅山的「問題」大致上就是科學研究的目的,盡可能擺脫一時的知識性假事實,漸次逼近客觀事實或絕對真相;赤道的那條繩子之舉例,提醒大家理性思考、推理演算,可以擺脫直覺與經驗的一些謬誤;「一塊錢跑去那裡了」則充斥於台灣當前社會,也就是似是而非的爛問題一大堆;偶數的數目等於所有數字的數目,一半等於全部,是抽象的、數學未定論的遊戲;台灣人都是騙子是弔詭;半島的四分之三等於二分之一,是瞎說,是雞同鴨講;荷葉問題是生態問題,地球生界危機現象之警訊,但現實世界往往不盡如此;伐木就是保育的偽論,是台灣五十餘年來,迄今仍橫行的,反本土、反理性的指鹿為馬,但如今依然天天上演,且歹戲拖棚,不幸的是,不少所謂的教授、專家,擺明了老子就是鄉愿,誠所謂德之賊也!

我在大學開授生態相關課程,隨時、逢機操演頭腦體操或辯證,上述殆為隨手舉例,而學生們也會導衍繁多有趣的故事相應。生態教室——盍興乎來!

返回主列表(ReturntoMainList)


《非台北觀點》

甜蜜的期待

秋末什後,南投縣仁愛鄉親愛部落Bakan•Nawei的家中傳出陣陣爆笑聲。

Bakan是我在山上的好朋友,也是我的翻譯人。上回閒話家常中她問我有沒有好聽的山地歌錄音帶借他聽。於是我挑了卷錄有他們萬大群的錄音帶找她,她將它放進錄音機中,按下Play,喇叭傳出泰雅族的歌聲。幾位Yaki(祖母級的老人)樂得圍個圈圈跳起舞來,大家又哼又跳,好不快活。不過他們聽不懂其中的歌意,因為剛開始的歌唱都是泰雅族其他亞群的語言。

終於有首歌引起她們的注意,那是一位男性老人的低吟獨唱,像是口白式的簡單歌謠,一段吟唱、一段自白。一時大家都停止舞蹈,坐定下來,仔細傾聽。原來這是萬大群的歌謠,他們聽得懂。

安靜沒片刻,突然哄堂大笑出聲,老人們個個笑得東倒西歪,好不狼狽。唱者每唱一句,老人便狂笑一次,我看有的老人都笑出了眼淚,不能自止。我只有忍住這文化隔閡的窘境,等他們笑完。曲畢,我急急問Bakan,歌聲的內容到底在說些甚麼,她終於有點不好意思的結束她的狂笑,在重放一遍的歌聲中,跟我解釋歌詞的內容:

我是Ijon•Luma

我已經活得很久了

我住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很久了

唉呀,我可能已經一百歲了

我活得太久了

(旁邊的Yaki再度哈哈大笑)

我的年齡有一百歲了

我在等祖先帶我走

他們怎麼還不帶我走呢?

我將來去地下

一定要罵我的祖先

為甚麼那麼久都不帶我走

(笑聲震耳)

我一定要罵祂們

我已經活得很久了

我是Ijon•Luma

我活在這個世上已經太久了

希望我的祖先能趕快帶我走

(笑聲震耳)

Bakan每解釋一句,總引來老人轟笑一陣,直到全曲譯畢。但我卻一點也笑不出來,跨文化的隔閡,讓我無法立刻適應他們的幽默與達觀。

這張是台灣風潮有聲出版的有聲出版,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五——泰雅族之歌,惹得Yaki們哈哈大笑的是其中第二十六首,歌名為「uyassindalamat怨歌」。唱者是Ijon•Luma,漢名林永福,泰雅族萬大群親愛部落人。一九九三年Ijon在唱這首歌時是九十九歲,族人都認為他的實際年齡要更老,也是聽說他在第一次辦身份證時,已經無法確知其真正出生的年代,他的實際年齡至少還要大個十歲。Ijon•Luma於一九九七年以一百零四歲高齡去世。他的家人回憶說,Yudas(祖父)過世前身體仍然健朗,生活悠然快樂,過世時,安詳恬適。

身體健朗為甚麼還會嫌活得太久了?為何深切地期待祖靈的迎接?

面臨部落社會結構的急遽轉變,老人們是否對於過去歡樂時光殷殷的眷戀?橋後祖靈的世界,是否才是一個真正的泰雅世界?對於橋後祖靈國度的嚮往,是否就是對一個新世界的抗衡?坦白說,我不知道。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泰雅男人或真正的泰雅女人,我相信他們衷心期待投入祖先的懷抱,進入泰雅的橋後樂園。對他們而言,死亡已不再有恐懼,而是一種甜蜜的期待。

多年來不斷地進出部落,訪談、調查、觀察、思索,我漸漸相信許多人是如此面對死亡,那種真誠、深切而又歡愉地期待。透過認真思考這些人生命中的一段話、一首歌,有時是一曲神話、一部紀錄片,讓我體會到泰雅人對死亡的達觀與生命的幽默,也讓我確信,泰雅祖靈長存無形的力量,仍深深影響著現世泰雅人的生命觀。

返回主列表(ReturntoMainList)


《藝文網路》

《文訊》二月推出資深作家近況專輯

二月號《文訊》推出「人間愛晚晴——資深作家近況」專輯,採訪了三十八位八十歲以上的文壇資深前輩,一方面感念他們對文壇的貢獻,另一方面傳達晚輩的問候之意,也讓讀者知曉前輩們的近況:包括九五高齡的胡秋原至今「壯心猶未已」;劉捷拖著病體,仍不斷闡述他的「光明思想」;巫永福創辦文學獎為台灣文學努力;孫如陵準備寫《如陵外史》、朱介凡為他即將出版的《百年國變》而喜悅、崔百城生活再窘迫,仍拚命寫作、年年出書;還有海外的夏志清、思果、紀弦、喬志高、紀剛等,創作的慾望不曾因高齡遞減。這些曾在國內文壇辛勤耕耘的前輩,為我們累積作品、智慧,不因歲月流逝折損光芒,值得再三品味。

返回主列表(ReturntoMainList)


明日精采預告

「窮人莫斷豬,富貴莫斷書」是母親一直灌輸給我們的生活教條之一。從有記憶開始,廚房外面的矮茅寮裡就有二間豬舍,一間養母豬,另一間則養二、三條豬仔或大豬,這可是我們唸書註冊的主要來源。想想今天能學成業就,還真得感謝那些豬子豬孫,尤其是一隻養了十餘年的老母豬呢!明日一起來聽鍾欣亞說〈豬〉的故事。 .....2004-02-11【台灣日報】

     

 
   

《藝文網路》 ....  2004-02-11
《非台北觀點》甜蜜的期待 ....  2004-02-11
頭腦體操\陳玉峰 ....  2004-02-11
《台灣日日詩》行軍\達瑞 ....  2004-02-11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