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倒數媒改呼聲起(下),電視與政客互利共生◎何國華。
2004-08-06

全美2002年電視政治廣告統計,一年營收即達到10億美元,由此可見電視媒體與政客互利共生的緊密關係。

為推動選民說服,布希從三月起就在全美五大電視網投下上千萬美元競選廣告,提早發動廣告攻勢,周復一周強調同樣主題,降低負面報導衝擊,模糊對手政策主張,並以2000年大選中落敗的十七州一級戰區為主要文宣戰對象。

為免陷入苦戰,凱利也重擬全盤戰略,投入資源同樣在十七州遍撒電視廣告進行圍堵,反駁布希負面文宣。

布希之前即曾推出「一百天」的負面電視競選廣告,扭曲凱利競選政策,以「錯在稅收、錯在國防」為基調,強調凱利一旦贏得大選,可能出現的兩大「執政錯誤」。

首先是凱利在上任的100天內將加稅9百億美元;其次,凱利在對付恐怖主義、保護美國安全政策上優柔寡斷,將會削弱愛國法案效力,因為凱利主張必須獲得聯合國同意才會採取行動,這樣的電視廣告一度導致凱利陣營步履錯亂,聲勢下挫。

凱利則以「誤導美國」文宣廣告進行反制,摧毀布希競選氣勢,廣告強調,布希「在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把美國帶上錯誤的道路」、「布希的廣告根本就是無中生有」,藉由廣告傳達選民的不滿。

媒體民調探測選情

AnnenbergPublicPolicyCenter調查顯示,電視競選廣告仍具有左右選民投票傾向的重要力量,AdamClymer即指出,凱利在五月起的全國性個人競選廣告,即曾有效扭轉戰況激烈二十州的個人形象,並提升個人支持率;相對布希支持率下滑,主因是新聞媒體大幅報導美軍在伊拉克死傷的負面新聞所致。

面對布希與凱利兩陣營爭相推出電視負面廣告,雖然選民都理性表示不會相信這樣的「不實」競選內容,但是民調結果仍顯示,從布希不實指出凱利當選後會加稅,到凱利誇大指責布希任內導致三百萬人失業,都使得不少選民相信的結果看來,密集電視廣告還是具有不小的威力。

歷屆美國總統大選,媒體民調一直是探測選情的重要工具,候選人不僅可以從中發現與建議,擬定選戰策略,更可以分析政策是否獲得選民支持。

柯林頓九六年選舉,民調就幫助他了解誰不喜歡他,以及為何不喜歡他的原因,從民調數字裡,候選人看到自己的缺點與潛力,成功和失敗。

2004年總統大選,幾家媒體民調數據也顯示,布希與凱利選情緊繃,勝負應在幾個百分點之差。民調升降,對競選陣營整體士氣與選民投票行為,無疑都會造成一定影響。

失衡與惡質競爭

布希競選幕僚也不諱言,如何扭轉劣勢,重新凝聚流失的民心,透過民調探知選民動向是取得勝選的重要手段。

以WSI/NBC7月19日到7月21日民調顯示,支持布希參選的受訪者是46%,反對是47%;如果今天是投票日,支持凱利的受訪者是45%,支持布希的是47%,可見選情之緊繃。

PewResearchCenter民調則指出,支持凱利選民為46%、布希為44%、耐德為3%;相信布希有能力處理伊拉克問題的選民為42%,指責布希缺乏可行方案者為59%。

民調數字表現,就成為候選人重要參考依據,戰略擬定與資源配置,常隨著一、二個小數點的起伏而有所調整。

增加廣告量才是焦點 但是除了選民支持度以外,選民所關心的是候選人的「牛肉在那裡?」因此,兩大陣營的實質議題就很重要。

CenterforMediaandPublicAffairs民調即顯示,歷屆總統選舉在媒體上呈現的實質議題討論比率分別如下:1988為15%、1992為32%、1996為44%、2000為22%、2004為18%,剩下的主要為賽馬式選舉新聞。

但電視媒體對候選人的實質議題似興趣缺缺,如何刺激收視率、增加廣告量才是關心焦點。

面對媒體報導失衡與惡質競爭,AllianceforBetterCampaigns、CommonCause與AllianceforCommunityMedia等組織積極串聯,幾年來持續透過社會力量動員,推動多元、獨立自主的媒體草根運動,拒絕被龐大政商媒體集團壟斷資訊來源,避免2000年布希與高爾佛州計票事件重演。

根據FairnessandAccuracyinReporting指出,2000年大選,新聞周刊民調顯示,75%受訪者要求先解釋清楚選舉議題上的合理懷疑,NBCNews/WallStreetJournal民調也表示,55%受訪者傾向重新計票,即使因此要花上幾個星期也在所不惜,但這樣的聲音卻遭到保守派媒體的刻意忽視。

刺激收視率主要考量 InstituteforPublicAccuracy執行主任NormanSolomon即點名2000年大選時,ABC、CBS、NBC、CNN、Fox、PBS等電子媒體報導失真,以不正確的新聞內容,堅定語氣報導總統賽局,贏家已定的說法,意圖使布希當選。

站在台灣立場,隔海看著美國電子媒體選聞的熱鬧表現,似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有著若合符節之處,只不過,美國社會要求媒體改造聲音已次第展開,台灣的草根力量卻仍待時間凝聚共識,只不過,這樣的共識仍嫌不足,政府的政策也稍嫌消極,如此現象,對台灣媒體長遠發展恐非好事。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2004-08-06【台灣日報】

     

 
   

邁向和平的生命之旅◎羅榮光。....  2004-08-06
台灣人吃麵,香港人喊燒◎王而立....  2004-08-06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